投資先生電腦版完善互聯網領域守信激勵失信
原標題:完善互聯網領域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電商平台頻現大數據“殺熟”亂象,網絡“黑公關”事件愈演愈烈,網絡謠言呈現“病毒”變異式傳播態勢……在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新技術在為人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引發誠信缺失問題。 形形色色的失信行為,不僅嚴重侵蝕互聯網文明,而且對網絡誠信造成傷害。如何在網絡空間構建誠信體系,杜絕網絡失信行為,成為互聯網領域一項重要課題。 “要加快完善互聯網領域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中央網信辦有關負責人說,要加強協調聯動,夯實誠信基礎。主管部門要各司其職,堅決打擊和整治網絡誠信缺失等擾亂市場秩序行為;互聯網企業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嚴格管理審核,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各級網絡社會組織要扎實推進誠信教育、行業自律等工作,通過行業公約、行業標準、誠信倡議等形式,引導互聯網行業規範運營。 大數據殺熟違背誠信經營原則 2019年12月24日,攜程聯合創始人、執行董事局主席梁建章回應攜程大數據“殺熟”的質疑時稱,“以前攜程在價格方面太復雜,給某些客戶造成了‘殺熟’假象。” 2019年3月,一篇題為“攜程的牌坊塌了”的文章熱傳網絡。文章稱有消費者購買一張機票,攜程總價為17548元,隨後,由于沒有選擇報銷憑證而重選時,攜程App顯示無票,退回重新搜索機票之後,相同機票的價格變為18987元。相比之下,同一時間海南航空官網相同的票價是16890元。這篇文章直指攜程存在大數據“殺熟”嫌疑。 事實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殺熟”現象並非只在旅遊平台出現,電商平台、外賣平台、出行平台同樣因此備受詬病。 2019年3月,北京消協發布的《大數據“殺熟”問題調查報告》顯示,44.14%的被調查者經歷過購物類App或網站大數據“殺熟”,37.17%的被調查者認為被打車類App或網站大數據“殺熟”,16.26%的被調查者有外賣類App或網站大數據“殺熟”經歷。 短期來看,大數據“殺熟”或許能給企業賺取更多利潤,但從長遠來看卻透支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 專家認為,大數據“殺熟”不僅背離最基本商業倫理和企業價值,違背誠信經營原則,而且損害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杜絕此類現象,不僅需要整個社會營造誠信氛圍,還需要互聯網企業自律,更需要監管部門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力度。 對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