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山電子遊藝場-彰化麻糬
轉載黃老之學天道環週與《黃帝內經》營衛運行理論的建構資料來源:劉鵬. 黃老之學天道環週與《黃帝內經》營衛運行理論的建構. 醫學與哲學 (人文社會醫學版), 2006,27(9):64-65天道環週的思想源于古時人們對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的觀察,是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概括,指出這種發展變化是一種週流不息的環週運動。天道環週的思想,是早期道家所沒有的內容,在黃老之學的先驅計然和範蠡的思想中業已提出,帛書《黃帝四經》《管子》以及《慎子》等戰國黃老著作中則有進一步的發揮和推進 [1]。但追溯其理論淵源和發展演化,《週易》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則是其萌芽和雛形。1.1 《週易》與天道環週天道環週的思想早在《週易》中就有所體現,《週易》的命名就有週行不殆,變無窮始的意思,揭示了終而復始的宇宙運行規律,尚秉和雲:“週者,易之理。十二消息卦,週也;元亨利貞,週也;大明終始,六位時成,週也;彖傳分釋元亨利貞既畢,又曰首出庶物,即貞下啟元也,週也;古聖人之卦氣圖,起中孚終頤,週也;此其理惟楊子雲識之最深。《太玄》以中擬《中孚》,以週擬《復》,終以養擬《頤》,其次序與卦氣圖絲毫不紊……。循環往來,無一非週之理。”[2],《週易》通過卦象顯示了陰陽爻的消長變化和凡動必復的循環轉化。古時之人通過日晷測量日影進而推算天體的運行規律,整個晷盤分二十四道格子,每一格是反復有五十條中間的隔線,減去重復的一條,實際有四十九條,將三百六十除以四十九略等于七天,《週易》專設了復卦對這種現象的循環運動作了精闢的概括:“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王弼注釋曰:“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以天之行,反復不過七日,復之不可遠也 。”這就是說週期性的循環往復運動是天地運行的基本形式。1.2 《老子》與天道環週《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週守藏室之史也”,《漢書・藝文志》講“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稟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史官在古代既掌管史事之記載,又掌星歷佔卜之驗證,對天人時空有深切的體驗[3],《莊子・天道》亦講“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可見《老子》中對“道”的認識是源于對自然界“天道”的觀察。《老子》秉承了《週易》中反復的思想,將“反復其道”的“道”升格為宇宙本體意義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週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在揭示“道”是宇宙萬物產生的本源的同時,論述了“道”的“反”、“復”環週運動,《老子》(王弼本)第十六章講“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楚簡《老子》寫于戰國中期之前,為目前出土最早文本,對應王弼本“夫物芸芸”是“天道員員”,孫詒讓《墨子閒詁》:“員,上篇作‘運’,聲義相近。”由此可見“芸芸”講得正是這種反復的環週運動。《老子》第二十五章描述“道”的運動規律為“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老子想爾注》以“還反”釋“反”,今作“返”,亦是天道環週思想的體現。在“道”的反復環週運動中,《老子》更注重“復”,把它視為生命的歸宿,看做是萬物運動和變化中的不變律則。如:“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十六章)”“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十四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蹊。為天下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