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彩券怎麼下注高中地理新課程與舊教材內
隨著普通高中課程的推行,首批地理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陸續出版。江蘇無錫市從05年9月開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課程教材。通過高一一個學期的教學,新課程是少人歡喜多人愁,喜的是新教材確實給我們教師大顯身手的機遇和挑戰;愁的是廣大教師面對新教程一頭霧水,不知如何是從。這說明課程改革的推行,新教材的使用對普通高中地理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新教材的對比和思考,對我們會有所啟發。以下就三個方面對舊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上冊)和人教版新課程教材(高中必修)課程談談個人粗淺的認識。一、從教材內容上看,主要從系統知識到專題式、案例式分析。傳統人教版教材經過屢次修改,已非常成熟。在編篡上,它將地理分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大部分。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要素分別展開敘述。其優點是可以對地理知識作系統地描述,使學生對地理知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缺點是面面俱到,蜻蜓點水,缺乏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前後聯系及貫通。為了彌補傳統教材的不足,近年來不少高三地理教師在組織學生復習備考時,會安排一段時間進行專題復習,即將分散于不同章節的有內在聯系的自然地理知識與人文地理知識串聯起來講述,將相近的內容歸納于同一專題下,將地理知識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深化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種做法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設計實際上是暗合的。反過來,也可以說《課標》的課程設計其實是在目前高中地理教學基礎上的自然發展。例如,新課程高中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態的塑造》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先介紹了各種河流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過程、分布地等自然地理內容,接著分析了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等人文地理內容,將原來分布于高中地理上冊和下冊中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地理的實用價值,也真正體現出了教材所要突出的人地關系這一主線。設置專題這就是新舊教材在編寫上最顯著的區別。這種編寫方式,體現了一種與傳統教材不同的理念,即地理教育不僅僅是要向學生傳授關于地理的一般知識,而且要讓學生了解自然地理知識與人文地理知識的有機聯系,用整體的眼光去認識地理知識。這種轉變同時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為解決課程理念、學習目標與學科知識的矛盾,實現從知識學習向素質培養的轉變,新課程內容設計採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例如:為說明宇宙環境對地球的影響,選擇太陽對地球的影向為案例;說明大氣組成成分的變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時,選擇以CO2的變化為例;內力作用、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分別以山岳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為例,即從同類中選取隱含本質因素、基礎因素的內容作為案例。不僅自然地理各個要素選取典型的案例,作為對某一知識點的補充或拓展的案例,同時也出現在教材中或教材後,讓學生透過案例窺一斑而見全豹,舉一反三,學習認識問題的思路,然後個別知識向同類知識遷移,進而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論。二、教學方式上,主要變化是從以教師為主導到學生自主性探究。傳統教育也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但它是以教師為主導,所有教育活動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展開的。教師注重如何讓知識走向學生,如何在給定時間內完成知識的傳遞,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何種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從而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思維方式、思維能力中存在的問題。因而,傳統教材過多倚重了接受學習方式,忽視發現、探究問題學習在人的發展中的價值,把學習理解為封閉在書本上和禁錮在屋子裡的過程,忽視了人的社會經驗的獲得和實踐能力的形成。而高中地理新課程與舊教材相對比,增設為問題研究、閱讀、案例、思考,增加了活動題,問題研究下有知識拓展、讀圖分析、資料分析題、提出建議、分析反思、分析預測、評價建議。其中閱讀活動題不僅出現在每章節後,還出現在課文相應知識點之後,以幫助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活動題中也有知識點的加深與拓展,例如第四章第二節山岳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的活動題中,就出現了最大限制坡度這個教材中沒有的但學生通過先前建立起來的能力結構學生可以理解的概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出發,讓學生學會學習和思考。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和提出問題,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營造支持學習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等。教師面臨更多的質疑和挑戰,